大雁塔
《西游记》最后一回,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亲迎入朝隆重排宴,并连夜口成一文褒扬他们“穷历异邦寻求正教”的壮举,小说全部引用了这篇文章,名曰《圣教序》。唐太宗写道:“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人品确实没话说。这位唐长老“翘心净土”(初心),为了“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使命),不惜“乘危远迈,策杖孤征”。西行路上,“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但恶劣的自然条件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万里山川,拔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多么熟悉的语言,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唐太宗用八个字对玄奘取经作了总结,“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雁塔圣教序》
一个人要想完成一项艰巨的使命,体劳必不可少,心诚更为重要,唯有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才能达成所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诚重劳轻,求深愿达。拥有了这些,再辅以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就具备了鲁迅先生定义的民族脊梁的条件。玄奘法师正是这样的脊梁人物。
玄奘负笈图
历史上的玄奘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离开长安,当然并不是以“御弟”的身份,如果真有通关文牒也有造假的可能,否则不会在离开凉州时“昼伏夜行”。穿越沙漠,九死一生,当玄奘来到火焰山下的高昌国时,受到了国王麴文泰的礼遇。一心求法的玄奘拒绝留在高昌传经布道,继续西行数万里,最终到达天竺的那烂陀寺。五年留寺受学,玄奘通晓三藏,接着便是天竺各地的访师参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终于在戒日王主办的佛学论坛上一鸣惊人,“任人问难无一人能予诘”。公元643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启程,回到长安已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前后历时十七年。
历史有时会很无奈,玄奘到古印度取经之时,也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亡之时。阿育王黄金时代的崖刻和法柱虽在,但他主张的非暴力传教模式已面临伊斯兰教东扩的挑战,随着外族的入侵,许多佛寺惨遭洗劫,僧人或被杀或改宗或客走他乡,婆罗门教因已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顽强生存下来,并演变成今天的印度教,而佛教难逃一劫,那烂陀寺最后的钟声消逝在十二世纪突厥军队的炮火之中。所幸的是,玄奘法师已取经东去,佛教在东土开出一片新天地。
玄奘回到长安,唐太宗因准备对高丽国的远征正驻跸东都,所以玄奘又马不停蹄赶赴洛阳。唐太宗不是虔诚的佛教徒,头脑清醒的开国武君,在管理国家时更崇尚文治,贞观二年“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儒家思想成为王朝主流意识形态。大唐立国之初,为迅速恢复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集团并不十分支持佛教,但佛家是有恩于唐的,早年李世民和王世充争夺中原曾发生过十三棍僧助秦王的故事,所以唐太宗在得知玄奘取经归来后便急于召见。
初次见面,相见恨晚,唐太宗被玄奘法师的典雅词论和贞峻风节所打动,迫不及待地希望他弃缁还俗。唐太宗是真的爱才,十多年前玄奘西行时的高昌国如今已变成了安西都护府,西扩的版图都是需要人来打理的,而玄奘最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可以成为不二能臣。玄奘法师显然志不在此,他告诉太宗,自己“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还俗如同船儿弃水行陆,不但无功,还会迅速解体,他更愿意“毕身行道,以报国恩”。
玄奘法师
唐太宗和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又有过多次“逼劝归俗共谋朝政”,但都被玄奘拒绝,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已是他毕生心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建造的大慈恩寺落成,由玄奘法师主持寺务。玄奘率领弟子在此翻译佛经,他将刚刚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献给唐太宗并请作序,唐太宗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百卷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也就是小说《西游记》全文转录的那篇文章。
西域风情的大雁塔
为保存珍贵的佛经、佛像,唐高宗同意玄奘法师另建佛塔,永徽三年(652年),大雁塔落成,唐高宗李治撰写了《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由褚遂良誊写的一序一记原文被刻石成碑,镶嵌于大雁塔底层南门内侧的砖龛中,两块碑共1463字,统称为《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玄奘法师译经不缀,共完成74部1335卷作品,他的西行经历,被整理成《大唐西域记》流传后世。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朝野万人送别,灵骨归葬白鹿原。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早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兵败后被李世民收编,开始为李唐王朝服务。褚遂良以书法艺术见长,因博学多才敢于进谏,渐渐步入高堂参与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弥留之际将辅政重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褚遂良一度官至尚书右仆射,高居相位,到达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点。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意废后立新,准备把武昭仪(武则天)推上皇后宝座,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均坚决反对,褚遂良更是以还笏磕血力谏不可,气得躲在帘后偷听的武美人难以控制情绪,留下一句霸气的名言:“何不扑杀此獠!”在唐高宗眼里,顾命大臣绝对没有枕边爱妻重要,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褚遂良京城是待不住了,一次次遭贬谪,短短两三年间,从潭州(今长沙)都督到桂州(今桂林)都督再到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官越做越小,办公地点越来越远,最后还殉职于爱州任上。
褚遂良受命书写《雁塔圣教序》时年近六旬,功力已是炉火纯青,整个碑文笔画纤细,俊逸秀美,每一笔瘦硬清挺如孤蚕吐丝,每一字气势古淡见起伏顿挫,后人曾评此字为“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人字结合,相得益彰。褚遂良是唐代楷书门户的开启者,《雁塔圣教序》文字一经传出,天下竞相学仿,一代书风换来千年美誉。
中国古代书法邮票 楷书 小版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