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书画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杨半耕和他的朋友们:松江近现代书画家群体

   2023-02-03 澎湃新闻 ∙ 古代艺术1630
导读

一些学者在论及程十发先生幼年所受艺术熏陶时指出,“真正对他艺术生涯产生影响的是民国时期松江地区的艺文群体。”彼时松江,承董香光之余韵,有“元老派”与“少壮派”,前者如王支林、张叔通、张琢成、于允鼎等,

 

一些学者在论及程十发先生幼年所受艺术熏陶时指出,“真正对他艺术生涯产生影响的是民国时期松江地区的艺文群体。”彼时松江,承董香光之余韵,有“元老派”与“少壮派”,前者如王支林、张叔通、张琢成、于允鼎等,后者如朱念孝、汤超、程十发等。

与上海的文化活动不同,这些文人群体是明清松江士大夫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更多延续着传统的文人雅集方式,不以商业为导向,兼具普及和教育的功能。朋友之间相互展示收藏、品题书画、酬唱赠答,所作诗文也多是围绕松江人文遗迹和历史掌故。他们既深受松江文化风韵的滋养,又相与推挽辉映,共同延续松地之书画传统。杨半耕也是其中之一。

杨半耕之名,常见于松江博物馆藏书画的上款。但关于其生平经历,方志、文集、日记等均未见记载;既是“书家”,但未见其作品,而“半耕”显然并非其本名——这便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带着“半耕是谁”的疑问,我们留意整理与他有关的作品,迄今已有近八十幅。从书画及题跋上,我们知道了他“好学多能”,隐居泗泾,半耕半读的同时,可以“一挥百幅大小篆”,也可以“铜琵铁板大江东”。我们看到了他的样貌在十年间的变化,也听到了他的儿子杨益三工石鼓、画梅花,负笈春申、好学不倦,但又不幸“玉折兰摧”的消息。

半耕是谁,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带我们认识了他的朋友们,认识了彼时那个“少长咸集”的松江书画家群体。本文就杨半耕和朋友们的故事,稍作介绍。

图1 半耕先生玉照  张坊 等  横49.5厘米 纵114厘米


一、力田好学

既号“半耕”,当然是以耕田为务。在张坊等人为其所画的“别号图”(图1)中,便将其置于“暗喻其性格特征的场景中”,表现了主人公“负耒横经”的旨趣。画面中主人公头戴毡帽、肩扛锄头,行走于田垄之上。在画面的远处,是“小楼一角藏书地”,点出了“半耕”的另一半——“半读”。中国古代以农为本,耕读传统由来已久,半耕作此图,当是继承了“时行赁作,带经而锄”(《汉书·兒宽传》)的传统。

半耕是否真的下田呢?在早期的作品中,朋友多赞其隐居泗上、且耕且读,但是“别号图”通常是画家根据别号加以引申,意在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与品格,不注重实景描写,而画上题跋,也有可能是对精神的论赞。比如在1944年的《行乐图》中,吴新一便直言“耕而不下田,僧而不持钵”。不过,也可能吴新一是“新交”而非“旧雨”,见其不持钵,便推测其不曾下田。从诸多老朋友的描述来看,特别是其同乡陆盛年的题跋来看,半耕是“日荷耒锄耕耘田畦间”的。

图2-1 进食图册(其三)  张镛  横18厘米  纵23厘米


图2-2 进食图册(其三)  张镛  横18厘米  纵23厘米


图2-3 进食图册(其三)  张镛  横18厘米  纵23厘米


半耕是否治学呢?在别号图中,主人公有一角之藏书地。于濂元称其“耕余还读旧诗书”,张琢成称其“务农好学”,韩景潮将其比作通晓经籍的“关西夫子”杨震,丁简庵向其“玄亭问字”,王毓芳称其“横经负耒亩西东”,又言半耕“力田之暇以读书弹琴自娱,尤擅八法。”则耕、读、琴、书,皆为半耕所善。张镛称其“善书,工博古”,(图2)王毓芳称半耕南来松城“图书金石任搜求”,则收藏也是其所好。

虽然尚未见到半耕的作品,但其为书家是肯定的,有诸多朋友为证。在不多的史料中,1946年9月11日《茸报·侧面新闻》揶揄陆规亮既多妙论,又有妙诗,若有第二座华厦落成,正匾可书“二妙堂”,到时候“请妙书家杨半耕法书擘窠大字,不亦妙哉!”于允鼎也称其“能书擘窠之大字”。关于书法,陆盛年称其书法“颇得北海神髓”,张琢成也称“书法得钟王神髓”。其作品虽然不见,但从朋友记录来看,有1936年赠给王毓芳的“篆书百寿图及楹帖”,(图3)1945年王毓芳所言“一挥百幅大小篆”当是指同一作品。有1944年赠给冬山的“寿字一笔写”,另有同年提到的“大写天字”并“缀以图说”,张镛称其“开别有之生面,规世风于末俗”,则又可见半耕“入世”的一面。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shshuhuawang.com/news/show-337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上海天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3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