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书画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行知读书会|在苏轼的文人书画中读懂审美进程

   2023-03-13 ​澎湃新闻1020
导读

行走于水墨之中,品书观画,何其快哉。3月11日,由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邵仄炯携新书《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

 

 

行走于水墨之中,品书观画,何其快哉。3月11日,由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邵仄炯携新书《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做客,解读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进程。邵仄炯在行知读书会现场

邵仄炯在行知读书会现场

邵仄炯首先从文人画的由来讲起,与读者一同赏析了东晋、唐、五代、宋等时代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何为“文人画”?即以擅文辞兼备的文人身份参与正规绘画。古代文人,将“文以载道”的理念注入绘画技艺,以达文化使命。
“文人画的概念自宋代慢慢开始兴起的,但是之前,这个理念实际上非常重要,就是将绘画从技艺中释放,并转化为具有文化使命的活动。达到‘画以载道’的目的,这是文人画的立足点或者根源。”邵仄炯介绍,汉代之前画画本身的主要作用是技能性的,比如雕塑、建筑、彩绘、青铜器等等,并没有很多文化附加在此之上。
“‘画以载道’的‘道’是指什么?唐代第一位艺术史论家张彦远说‘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句话就是把绘画从简单的技艺一下子给拔高了,具有文化使命感,就是画是和六籍(书籍、典籍、经典)具有同样的作用,而且‘四时并运’,绘画要和自然造化、春夏秋冬、天体的运行合在一起。”
为什么在宋代儒家发展的背景下,文人画会兴起?邵仄炯介绍,宋代文人画第一个变化就是图真写意,从画家严谨的技能表达真实,慢慢转变到主观上的写意,文人画家都是主观性的表达,不太关注于事物本身的细节。“这个观念的转变,就是有崇理尚意的思想,宋代理学占据主要的地位,文人开始从这个方向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就有了写意的出现。苏轼说‘无常形有常理,自出新意’,这个意是要在常理之下的意,它有规范性。随后是表达审美理想,就是回避藻丽谨细,倡导平易晓畅的审美表现,这个是宋代文人画追求的审美意境。”
为什么宋时会有讲求写真的院体画与寻求写意的文人画之别?邵仄炯介绍,宋代的主流实际上是院体画,院体画是职业画家的职务创造,技法规范,画法以写真为主,客观、理性地表现具象的世界。“比如辽宁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瑞鹤图》,无论是房子、云彩、仙鹤,都是非常具象的。再比如南宋的《花篮图》,夏季的花卉,金萱、石榴花、蜀葵、夜白合、栀子花,摆放在漂亮的篮子里,画很小,但非常直观,也画得极其细腻。”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局部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局部

“而文人画是业余画家,主要的创作心态是游戏的心态,很多成法、规矩开始不成立了,文人画家需要越出规矩来表现某种创意,创意是要有思想的,要有内在创作的动力的,是形而上之道,主要的技法是笔墨的涂绘,文人最擅长的是笔墨,因为文人最擅长的是书法,书法是笔墨最重要的加持的能力,以墨代色,文人画是基本上不重视色彩的表达,他认为墨色就够了,将所有的色和光都归纳为墨色,表达心里的一种寄托,用士大夫寄情的方式来表达。”
读书会现场,邵仄炯从一幅幅传世名作的绘画技巧切入,让读者明晰文人书画的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呈现。《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

《读懂中国画:画家眼中的五十幅传世名作》

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为核心,邵仄炯详细阐述了苏轼文人书画的特点以及相关经典作品所包含的艺术理论和永恒价值。
2018年,被传为苏轼画作的《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4.636亿港币成交,当时创下了中国古画拍卖最高纪录。《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乍一看,画面上只有一块石头、一棵枯树,而且长得丑丑怪怪的,凭什么这么贵?邵仄炯说,这件画作的绝妙之处,就藏在这怪和丑之中,并且,这幅画是艺术史上一个创新符号,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中国画有了一个新方向。
“绘画是心情的抒发,这样的作品我们后来又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做墨戏,通过这种笔墨的游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笔迹反映人的心迹。苏轼的好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评价“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十寸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其如其胸中盘郁也”。就是这个怪怪奇奇的盘曲实际上道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枯木怪石图》局部

《枯木怪石图》局部

《枯木怪石图》局部

《枯木怪石图》局部

元丰二年,当时仕途刚刚起步、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苏轼被政敌诬陷说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蔑视皇帝之嫌,结果被关进监狱;九死一生出狱之后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做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此后,苏轼的人生就如同他笔下的这个枯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皇帝的猜疑,同僚的排挤,让他的心情非常抑郁。画中树干的这一转,无疑是隐喻了他人生境遇的一次转变,和心中的盘郁之气。
“如果你再仔细看看怪石的左侧,有一些浓墨搬出的生长中的小竹叶,坡上有几笔小草好像随风飘扬起来。这个小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我想就是苏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丝希望。”
“感悟整幅画作,怪石横卧,落尽叶子的古木似乎是树叶凋零的暮秋与冬日,时运有起有伏,人生不会永远是低谷。随着四季的更替,生命不会终结,小草与竹叶是生命的一种再现,隐含了苏轼对生活生生不息的期盼。”
邵仄炯将苏东坡的艺术人生归结于:“依仁游艺”的儒家思想,不拘于形的旨归、“画以适吾意”的托物写意方式,以及天工清新、诗画交融的艺术观。
因此,邵仄炯为现场读者勾勒出宋代文人书画的热点:身份是士大夫的;状态是解衣磅礴的、游于艺的墨戏。自娱、抒情、创意才是其目的。擅于水墨、惯于笔墨写意。至于品评,要有才情、人格化,是人画合一的。形式则要超以象外的笔墨程式。超于物质本身之外的,是中国艺术之特别讲求,“中国画”意之所在。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shshuhuawang.com/news/show-36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上海天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310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