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爱青色?“青绿山水画”演变背后的文化变迁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9-23 14:07 回复:0 关注量:153

 

青色曾经是中国传统颜色中的代表性色彩,但自从西方色彩学引进之后,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出现“青色”这个名称。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青色”重新拉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在这背后,青色在历史上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演进和文化内涵变迁呢?



《青色极简史》,包岩 著,现代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在传统绘画色彩中,青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无疑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图画演变为独立的画科,进而发展成为后世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山水画分支,从此“青绿”二字独占一支,横贯千年而不绝。当然,这个划分并非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无非画师们先探索实践,各取所好,各逞其才,然后后人在追溯分析中国画史的过程中再给予归类。


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


提到青绿山水,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隋朝的展子虔。在中国美术史上,一般认为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流传至今的画作只有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游春图》。今天,岁月暗淡了曾经的一切色彩,这幅年代久远的画变得没有那么清晰鲜艳了。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精致的细节:远山千里、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贵族们悠闲地在山水春色中骑马、荡舟、散步。山花烂漫,水波粼粼,亭台小阁,春意盎然,一派浑然天成的人间景致。



隋,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整幅画以青绿设色,浓淡相宜,人在山中,融于自然。这与北朝山水画的“人大于山”的画法大不一样。对此,明收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称“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后来,阎立德、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等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并创新了技法。这一时期,流行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彰显矿石颜料富丽灿烂的画法,被称为“大青绿山水”。


“二李”是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父子俩继承了展子虔的绘画传统,在山水画上继续工笔细作,层层敷色。


这种画在绘画的时候很费劲,不像大写意或者小写意那么痛快,画家无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二李”的绘画需要先慢慢勾线,再填彩,且对颜料、胶水与矾的配比以及颜料混合等待的时间都有较高要求,很多工序都是靠时间堆积起来的。同时,无论是颜料的准备工作,还是实际的绘制工作都极为繁复。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唐玄宗时期,李思训受命画嘉陵山水,用了几个月才画完,这与“水墨山水”或者“墨戏”可以一日而成甚至一蹴而就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创作强度。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另外,传为李昭道所画但仍有争议的《明皇幸蜀图》也是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在这些绘画中,山的阳面或坡陵用泥金敷色,山的另一面则用石青、石绿渲染,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群峰林立、金碧辉煌、华丽壮美。这个时期的青绿山水画法以勾线填色、浓丽重彩为基本特色。因此,“二李”的一些大青绿山水作品也被称为“金碧山水”。



唐,李昭道(传)《明皇幸蜀图》

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进入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山水画作品,既讲究写实,也讲究写意。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希孟,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至今美名远扬,流传甚广。


《千里江山图》是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它有几大特点:一是巨幅青绿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是我们当今所能见到的我国古代最大最长的绢本青绿山水卷轴画作。二是构图丰富,格局开阔,富于节奏。画中叠翠无穷,水波浩渺,雄浑壮阔。三是构思精巧,所绘山峰主次分明,君山与臣山各安其道,高拔险峻的山峰与平缓舒阔的丘陵交相辉映,人物渔舟、竹篱桥梁掩映其中,秩序井然,浑然天成。四是技法承古而有创新。以墨勾线,浓淡相间,皴后层层施彩,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但又能够大胆设色,既不像文人画那样随心所欲,也不似“大小李将军”那样工巧严整,成了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