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书画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三根汤和杏山名称的由来

   2023-02-15 137


在邓州市,每到传染病易发季节,家家户户都熬三根(蒲公英、白茅、芦草根)汤,让孩子们当作饮料来预防疾病。

邓州市三根汤和杏山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和医圣张仲

景密不可分。

一千八百年前,涅阳县已经有一些中医游走在城乡为人治病。涅阳县张寨镇的张伯祖,是当时南阳郡一个很有名气的医生。他没有子嗣,为了把一身绝艺传下去,就收了同族哥哥张宗汉的儿子张机(字仲景)为徒。张仲景少小聪慧,受家庭熏陶,酷爱读书,又特别钟爱医学典籍。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徒弟,总带着他一起外出采药、治病。

一个春天,叔侄二人走到涅阳县西山脚下,饥渴难忍,就找到一户农家讨水喝。这家的院墙是木桩围成的,木桩已经开始腐烂,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松垮出了小动物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残破的木柴门,歪歪斜斜,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仅有的两间草屋显得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没有狗吠,几只瘦鸡觅食,看来是个贫寒之家。张伯祖正准备和侄儿一同离开,忽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蹒跚而至。老妪瘦骨嶙峋,吃力地着一个篮子,里面盛着刚洗好的湿衣服。张仲景赶紧走过去,殷勤地接过篮子,扶老妪走到柴门前。老妪惊诧地问:“你们找谁?”张伯祖和蔼地回答:“俺俩是治病的先生,问个找点吃喝。”好似菩萨降临,老妪眼里涌出喜悦的泪水,连连说:“我的山儿有救了,山儿有救了。”原来,这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想不到山儿在深山老林里采蘑菇时冲了“妖”就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夜里失眠多梦,下身遗漏,总不干爽,白天神思恍惚、无精打采思茶饭。渐渐体力不支,面黄肌瘦,近几日竟然卧床不起、岌岌可危、命在旦夕。张伯师徒二人忍着饥渴,急忙给山儿切脉诊病。张伯祖问张仲景:“咋样?”张仲景犹豫着"看来有救"。张伯祖满意地点点头,宽慰老妪:"放心吧,这病能治,只要有耐心,少则两三月,多则半年,还你一个壮壮实实的儿子"。

老妇感激万分,急忙去烧茶做饭。张伯祖叫仲景拣了六味草药,找一个瓦盆,用三块石头支起来,当即煎起药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家仅有几个鸡蛋全给师徒二人做鸡蛋茶用了。中午饭只有苞谷楂糊糊,连菜也没有。张伯祖很有兴致地喝着糊糊,胸有成竹地对老妪说:“你别担心,饿不着。过不了几天,什么吃的都会有。

师徒二人在老妇家打地铺住了下来。每天爬山采药,回来后帮老妇干活。村里人听说他们是大夫,就来看病。药到病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治好了病又不要钱,人们过意不去,纷纷把好吃的东西送到老妪家里。

一天,在采药的路上,张仲景对叔叔说:“这里小娃得的主要是热证,咱治一个好一个。可往后呢?需要弄个预防的办法留下来,咱们走后,也能保一方平安。张伯祖知道倒

儿有了主意,就停下来,鼓励侄儿:“赶快说说你的想法。”张仲景指着眼前一片茅草说“茅草根凉血清热,这是一味。这里沟沟岔岔里有采不完的四瓣草和芦苇。四瓣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苇根生津润燥。到春暖花开时,叫人们把这三味药弄一起煎熬,让娃们当茶喝,或许能起到预防热病的作用。”张伯祖思考了一番,眉开眼笑地说:“可中!如果用黄花苗儿代替四瓣草,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对呀!”“它不光清热解毒,还能凉血散结哩。正好,三样都用根,咱就叫它三根汤吧!”

山儿的病日见好转,身上长了肉,脸上有了血色。师徒二人打算离开老妪家,可老姻却苦苦挽留。张仲景背起了褡裢,老妪拉住了张伯祖,愁眉不展地求:"恩人,救命救到底啊!等我娃全好了,叫他送你们一程"。张仲景对老人说:"我们给山儿哥留下十天的药吃完后他就能去干一些积功德的好事。过不了多久,病就全好了"。张仲景指着西山的阳坡问:“山儿哥,你能看到啥?”“那些果树能救你!”张伯祖说,十天的药吃完后,你有力气去伺候那些野果树。松土、浇水、施肥。开始每天三棵;十天后,每天六棵;一十九后,每天九棵;一直到野果成熟。如果你能变成一个欢蹦乱跳的棒小伙,那么,你就叫这些树为'幸福树’。你们就吃幸福果。穷日子就会变成富日子。

师徒离开后,山儿吃完十天的药,一点不敢怠慢,天天起五更送黄昏,以不太强壮的身体战胜了风刮日晒和劳苦。当麦梢黄的时候,那成片果树的果实也都成熟了。凡经山儿松过土、施过肥、浇过水的,果实肥大多肉,细腻的果皮薄如蝉翼。一颗颗果实像金黄润泽的水晶球挂满了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山儿的病全好了,肌肉强健,充满了活力。他家头的黑聚硬果让老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儿呀,

把西面叫作"幸山”

全村人吃,让大家都幸福"。外村人听说后,也赶来摘吃幸福果来,来年春天都把“幸福”种到了自家的院子里。各家渐渐兴旺发达起来,

邓城神奇,在中原大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兴起了“幸福述时,把“幸福”写成了“杏树”,“幸山”顺理成章地成了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那时期的吴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医生叫董奉,他救死扶伤,从青人在他的宅地上种一至五棵杏树。日久,杏树成林,因满杏林”等便成了医界美谈。


摘自《圣医古里邓州市中医药志》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中医药
推荐中医药
点击排行

版权:上海天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1031014号-2